女性电影《还有明天》:家暴的丈夫,瘫痪的公爹,和破碎的她 -
因为《那不勒斯四部曲》去看的《还有明天》,电影女主迪莉娅让我想到《那不勒斯四部曲》中的莉拉和她的母亲。
相同点:大背景都是二战后的意大利,暴力的父亲让家里人都害怕。母亲习惯了挨打,但仍然努力保护女儿。男人婚前卑躬屈膝,婚后颐指气使,对妻子动辄打骂……
也会联想到《出走的决心》,相同点:父权的爹,忍气的妈,复杂的母女关系,女儿对妈妈从不理解到共情、支持……
一、迪莉娅的一天:从挨打开始
电影开头,早晨,阳光洒进房间,轻快的音乐响起,迪莉娅睁开眼睛,对旁边的丈夫说“早安,伊万诺”,一切都是那么美好。
一个让人血压飙升的情节与这种美好形成强烈对比,伊万诺的回应是一耳光。迪莉娅很平静,没有问为什么。说明这已经不是第一次,估计是第N次。什么仆人、牛马都想不到主人能来这一出吧。
迪莉娅很平静地起床,收拾自己,做早餐,打开窗户通风。打开一扇,目之所及,小孩在踢灰尘,灰尘从窗户跑进来。打开另一扇,小狗在窗台前面尿尿,有液体溅进来。
这是一个三室一厅的半地下室,夫妻俩一间,三个孩子住一间,公公住一间。
没有台词,只有轻快的音乐。
家里的厕所是拉绳子冲水式的,伊万诺把绳子拉断了,出来就骂迪莉娅,指责她力气太大,把绳子拉断了。迪莉娅仍然很平静地忙活。
她做好早饭,大女儿把两个儿子叫起来,全家人一起吃早餐。丈夫、孩子们都离开家,瘫痪在床的公公狂敲床板,她去给送饭、擦洗身体,还修好了厕所绳子。
家里的事情终于忙活完,她拜托一位邻居帮忙照顾公公,开始自己一天的“工作”:给老人打针、缝补、修伞、洗床单。她跑个不停,走东家串西家,4份兼职赚得320里拉,她偷偷藏了40里拉。
忙完工作,偷得一点点时间,跟闺蜜一起唠唠嗑,抽根烟,顺便买菜回家做饭。闺蜜邀请她去一起做果酱,她不敢答应,说要请示丈夫。
晚上伊万诺回家,她上交工资,他嫌少,一边发牢骚一边贬低她。说起不让大女儿上学的理由是没钱,女儿早早参加工作,工资也得上交。伊万诺不让她晚上去闺蜜家。话没说几句又打了迪莉娅一顿。
吃过晚饭,他把自己收拾得干净整洁,还喷了香水,要出去嫖。
孩子们也习惯了爸爸打妈妈,一个眼神、一句话,他们能很快识别出爸爸要动手的信号,并且迅速做出反应——回自己房间,不发出声音。等到外面平静了再出来。
二、女儿的疑问:为什么要忍?
女儿玛塞拉不理解母亲为什么能忍受这样的生活。《出走的决心》里,女儿问妈妈,为什么不离婚。两位母亲的回答都是,没有地方可去。两位女儿都有点瞧不起母亲。
很明显社会大环境不利于女性生存,女人不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人看待,她们必须依附男人而活。社会默认妻子是丈夫的私有财产,跟他的手表、车、衣服一样。
电影背景是1946年,迪莉娅大概三四十岁,跟她同辈的妇女都习惯了这样的打骂和忍气吞声。最近的电影《酱园弄》没去看,看豆瓣简介,背景是1945年的上海,女主被家暴、虐待,忍无可忍之后杀夫。
上世纪三四十年代,被家暴的女人可以怎么反抗?首先体力上不占优势。娘家人最多帮忙打几次架,基本上不可能支持离婚。基督教明确规定不许离婚,民国用软环境限制离婚,离了婚的女人会被污名化,在社会上寸步难行。
逃又能逃到哪去?关键词:那拉、鲁迅,一百多年了,都说腻了。
杀夫也不行。迪莉娅家里有瘫痪的公公,一个未婚的大女儿和两个未成年儿子,丈夫是主要经济来源。男权社会,杀夫是“重罪”。
三、迪莉娅的反抗:一直醒着,等待时机
家暴和性侵、性骚扰一样,本质就是权力关系不对等,上位者很清楚,家暴、性侵、性骚扰下位者不用付出代价。
在绝对的强权面前,有的人不得不忍,比如迪莉娅,也有人选择“献媚”,比如马斯克,还有人选择沉默,比如大多数人。
伊万诺不是普通的家暴犯,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,很可能是纳粹分子,很可能上过战场杀过人。电影里都没提过迪莉娅的娘家,她每次挨打,邻居们默默听着,没有人介入。闺蜜把伊万诺比作“狱卒”,除了陪伴她安慰她,做不了别的。
迪莉娅其实也可以选择像马斯克一样取悦上位者,讨好丈夫最起码可以减少他发怒的次数,自己就可以少挨几次打。但她没有。
她怕挨打,但并不畏惧伊万诺,也不把伊万诺当回事。她的内心比伊万诺强大得多。电影中她只对丈夫笑过一次,是在说到女儿男朋友一家要来的时候。伊万诺跟她发生关系还要说“你看,我还是爱你的”,迪莉娅面无表情。伊万诺忆当年,迪莉娅都是带着嘲讽的语气接下去,“你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嘛……”
她得到一盒巧克力,把巧克力分给孩子们,伊万诺感到自己的男性尊严受到挑战,质疑她出轨,打她一顿。但她跟前男友保持联系,每天路过他打工的店,俩人时不时聊几句,还一起吃巧克力。
公公瘫痪在床、需要迪莉娅照顾,她戳破他的牛皮,被指责话太多。公公说“我妻子过得像个女王”,迪莉娅说“你的妻子绝望地从五楼跳下去了”,嘲讽他说,你是唯一一个放高利贷破产的人。
她修雨伞,新来的年轻男学徒工资比她高,她问老板:为什么我干得比他多、我技术比他好,我还要教他,我工资还比他低?老板只有一句话:他是男的。
就是在2025年,有多少打工人敢这么问出来?
她要抱着一大盆(直径很宽的那种大洗澡盆)白色床单爬楼梯上天台,另一边,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两手空空,却可以坐电梯上去。她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坐电梯。
她偏爱大女儿,毕竟儿子看不起她,也不需要她操心未来。
这种偏爱最直接的原因是她不愿意女儿重复她的命运,本质上是对性别压迫的反抗。
伊万诺说让女儿结婚时穿迪莉娅当年的嫁衣,她偷偷攒钱给女儿做新嫁衣。攒钱也是一种反抗,结尾她攒了8000里拉。按某一天的40里拉算,至少攒了200天。
她发现女儿男朋友就是当年的丈夫,马上就知道这个男人靠不住,委婉告诫女儿。为了让女儿分手,她釜底抽薪,让女儿男朋友家一夜返贫。
她还会跟那个嘲笑玛塞拉的女邻居打架,她的反抗是量力而行的,打得过就打,打不过就忍。她并不是刚觉醒,而是一直醒着,并默默反抗着。
四、女性命运共同体
不同阶级、不同年龄的女性,在家里的待遇是一样的。女儿不理解母亲,但母女俩在“女儿不要和母亲过一样的生活”这一点上达成了高度一致。结尾伊万诺追上迪莉娅,她身边全是姐妹,让她有勇气回以愤怒的目光。
玛塞拉和朱利奥看着是自由恋爱,朱利奥也对她很好的样子,但一个情节暴露了本性。他们在玛塞拉家里并排坐着,迪莉娅在自己房间缝纫,朱利奥要亲热,玛塞拉一直拒绝,说会被妈妈看到。他说没关系,这已经是不尊重、不考虑她的感受。后面他说玛塞拉化妆很好看,命令她上班不要化妆给别人看,粗暴地擦掉了她的口红。
爱的前提是尊重。他把玛塞拉当成自己的私人物品,觉得自己有权力管她。迪莉娅是玛塞拉的母亲,他不把迪莉娅当回事,因为这个家里没人把迪莉娅当回事。
迪莉娅把一切看在眼里,当年伊万诺也是这么说的。她掉入浪漫爱的陷阱,以为“霸总”式的占有欲是爱情,眼看着玛塞拉又要复刻她的婚恋之路。
这对母女背后又站着多少把浪漫爱和婚姻当成救命稻草的女性。
玛塞拉小时候肯定也挨过很多打。电影里只有一个细节,她和朱利奥说话,忘了炉子上还坐着锅,想起来时冲到厨房,脸上那种惊慌失措和恐惧,足以说明父亲的暴力给她留下了阴影。
她长大了,挨打少了,伊万诺一心想把她卖个好价钱。
公公提到婆婆就两次,两个细节已经能说明她遭受的一切。公公跟伊万诺说,不要总是打她。要一次把她打服,当年我就是这么对付你母亲的。
迪莉娅给老人打针,雇主是一个有钱的家庭,女儿男朋友家也是有钱家庭。迪莉娅亲眼见证了两个家庭里同样的画面:父子俩在餐桌旁一边吃饭一边讨论政治,女主人插了一句话,父子俩都一脸震惊。那反应就好像餐桌突然开口说话了。
五、暴力像一种隐形的“家族遗传病”,传男不传女
伊万诺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用暴力统治自己的家庭,两个儿子小小年纪也整天打架,满嘴脏话,从不干活。
这种暴力背后,是对女人的不尊重和人类情感的缺失。
两代成年男人都是典型的失败者,只会把女人当出气筒。可以想见,两个小男孩长大后也是社会上的失败者、打老婆的男人——社会上最失败、最落魄的男人,回到家中也是“王者”,妻子孩子就是他的奴隶。
公公瘫痪在床、主要靠迪莉娅照顾,还是会向迪莉娅伸出咸猪手。
伊万诺对家人都没有什么感情,两个小男孩也是,他们看到妈妈挨打只会躲起来。姐姐男友一家到来,爷爷去世,他们想的都是,家里有空房间了。明白姐姐快要出嫁了,他们还对姐姐开黄腔,那不是小孩子好奇发出的疑问,就是小孩子跟油腻男人学的黄腔。
他们未成年,没有接受学校教育,家庭教育不仅严重缺失,还把他们带入歧途——母亲教不了他们,父亲教他们的只有身体力行的暴力。他们的三观早已扭曲,对母亲和姐姐缺乏尊重,对父亲只有畏惧。
小孩子这样,主要责任在父辈、在社会。
迪莉娅为了不让满口脏话的瘫痪公公出现在未来亲家面前,让儿子把他房间锁起来,两个孩子贪玩,忘了。一个对比是玛塞拉忘了炉子上坐着锅,最后是背锅的迪莉娅挨打。
母亲交代的事情儿子忘了不要紧,即使这让他们家丢脸;父亲发现女儿犯错的后果非常严重,即使这只是一件厨房里的小事。
同样的父母和家庭环境,女儿心疼妈妈,会主动去帮妈妈分担家务、带两个弟弟——这个家里就是默认所有家务都属于迪莉娅。
三代男性都不觉得现在的生活需要改变,两代女性在努力作出改变。迪莉娅努力让代际传承的、施加在女人身上的家庭暴力终止。她处处为女儿打算,偷偷攒的钱最后用于给女儿上学。
嫁给有钱人对于改变女性命运并没有实质帮助,与其依赖别人,不如自己努力。
六、悬念和反转
迪莉娅曾经收到一封信,她反复看,把它扔了又捡回来,她给自己缝了新衣服,把自己要用的东西收拾到打针的包里,收拾钱,跟闺蜜对好“口供”。
种种细节都让观众以为她是要跟前男友私奔——豆瓣上有人说,前男友叫“尼诺”,这名字就很晦气(《那不勒斯四部曲》里害了无数女人的男配就叫尼诺),肯定不会是男主。
她这个计划的执行一波三折,一次次让人心里一紧。
一个星期天,计划是全家一起去教堂做弥撒,之后她去做她的那件大事。早上,她发现公公已经没了,犹豫了一会,还是选择假装无事发生。没想到照顾公公的邻居过于热心,发现他凉了以后跑出了马拉松的气势,在他们离开教堂之前赶了过来。于是全家人回去办丧事,迪莉娅的挣扎徒劳无功。
这里电影岔开一笔,让观众看到了当时的风俗习惯邻居们纷纷上门安慰,其实是为了上事主家喝点咖啡、吃顿饭。
电影再次展现这个家庭的全貌,一家五口没人伤心,伊万诺努力扮演伤心的儿子,迪莉娅忙前忙后,玛塞拉还在为失恋伤心,两个孩子只在意他们是不是能住进这间马上就空出来的房间。
闺蜜上门,俩人坐在尸体旁说悄悄话,迪莉娅说“还有明天”。
混乱的一天终于过去,第二天一大早,她再次启动计划。离开之前她把那笔钱放到女儿枕边,还放了一张纸条——后来才知道,上面写的是:有了这些,你就可以上学了。
拉开大门准备走时,丈夫在背后开口了,其实是随口问她干什么,她说去给老人打针。丈夫本能地觉得不对劲,盘问得更细,但一时之间发现不了哪里不对劲,只得让她离开。
她穿了自己做的新衣服,神色也有点慌张,丈夫对她太不在意了,更别说关心。重点是——她把那封信落在了门口,伊万诺发现并追出来了。
她走到院子里,打扫卫生的大姐给她开院子大门,俩人对了一个眼神,秒懂。她一路跑,去了投票站。然后她发现,关键的选票弄丢了,丈夫追来了。
迪莉娅对上丈夫愤怒的眼神,一开始是畏惧的,但是身边站的都是姐妹,她有了底气,跟大家一起对丈夫怒目而视,这样的群体目光让伊万诺往后退。
这一段堪称全片最爽情节,但回到现实,简直不能细想。爽了个啥呢,一天挨多少顿打骂,瞪回去就完事了?
回顾一下电影中迪莉娅为代表的女性面临的主要困境,欢迎补充:
精神上和肢体上的暴力;没有经济自主权;没有性自主权;不能接受学校教育;不被允许表达自己;生育的痛苦;权利地位不对等,必须背锅;劳动成果不被认可……
前面99%都在讲女性具体的遭遇和困境,最后1%给出了一个宏观层面的选票作为解决方案,有点抽象了。
七、男人不是救世主,选票才是
个人以为的两大槽点:迪莉娅结识美国黑人大兵的爽文情节设定,结局。
迪莉娅路过美军驻地,就是那么巧,捡到一张照片,旁边一个黑人大兵在找东西。这个黑人非常知恩图报,送巧克力不算,还关心她身上的伤痕,又帮她炸咖啡馆——我很好奇的一点,两个语言不通的人是怎么就这样的事交流成功的。
这个情节另一个取巧之处在于,黑人和女人一样是边缘人群,近几年美国还在搞“黑人的命也是命”运动,政治太正确了。
有一个争议点是用歌舞形式表现家暴,家暴不“实写”,而是伊万诺和迪莉娅跳舞,背景音是轻快的歌曲,歌词有寓意,正好跟演员的舞蹈动作同步。
导演说是考虑到观众的感受。个人感觉像是以“乐景写哀情”。不把镜头对准受害者也是进步,伊万诺的残暴并未被削弱,我还是不忍心仔细看。
看完电影,我有很多问号:
她投完票回家,会不会挨打?是不是还得做早饭、打4份工、工资上交?那笔钱不会被伊万诺抢走吗?女儿真的可以去上学吗?她不会被伊万诺再卖一次吗?迪莉娅去投票,她闺蜜为什么不去(姑且当玛塞拉没满18岁,还没有选举权)?就算选票可以解决制度层面的问题,从出选举结果到制度出台再到执行,要多少时间?如果选票能解决所有问题,请问2025年了,意大利的家暴消失了吗?女性的困境都消失了吗……
既然选票才是关键,为什么118分钟里提到选票的地方寥寥无几?
有人挽尊说,有好几处关于选举的宣传语、海报——那是背景,中文字幕都没给个翻译,可见就是默认不重要。感觉有点画蛇添足了,没有悬念也要制造悬念。
后来想想,我是不是太着急了。前面的情节看得太憋屈,我总想着结局一定要复仇,或有一个让我解气的解决方案。然而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爽文情节,那个年代的女性就是一辈子逆来顺受过来的。
电影反映的就是这种现实。
虽然选票短时间内起不到作用,但选票指向女性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,这就是话语权。迪莉娅本来就有反抗精神,选票就是她等待的机会。
豆瓣一条短评高度概括了中心思想,获得两万多赞:要读书不要婚纱,要投票不要私奔。
电影里,迪莉娅不跟前男友私奔,玛塞拉把选票送到母亲手上。女性改变命运的方式不再是把男人当救世主,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。
80年过去,女性的处境有很大好转,明天会更好。
(明天肯定会更好!虽然迪莉娅回家还会挨打,但女性能投票也是向自由前进的一步不是?)